學習繩文遺跡群
北海道、青森縣、岩手縣以及秋田縣擁有著「白神山地」與「知床」等世界自然遺產,是一處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大自然風情,綠意盎然的地區。
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是將在這豐饒的大自然中,透過採集、捕魚、狩獵等方式定居於此1萬多年的繩文時代人們的生活與精神文化,傳播至今的寶貴文化遺產。
其價值獲得認同,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於2021年7月27日被登錄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
距今大約15000年前到2400年前之間的時期被稱為繩文時代。
繩文時代是日本特有的時代區分,在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相當於自舊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一部分;在中國大陸黃河以南地區,相當於自舊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時代;在歐洲,相當於自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及古羅馬帝國成立為止較廣泛的時期。
在日本,繩文時代之前是長期持續寒冷氣候的舊石器時代,之後是稻作農耕文化的彌生時代。
→參閱「繩文時代與世界史的比較年表」
繩文遺跡群所在的日本北部地區是一處除了擁有山地、丘陵、平地、低地等變化豐富的地形外,還擁有內灣、湖沼以及水量豐沛的河流之處。該地區擁有以山毛櫸林為中心的冷溫帶落葉闊葉樹的森林,暖流與寒流交匯形成了優良漁場的海洋,鮭魚、鱒魚等洄遊魚逆流而上的得天獨厚的環境。
繩文時代的人們在這種環境中確保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並且在大約15000年前開始使用土器的定居式生活。在此後1萬多年的期間,人們隨著適應氣候溫暖化、寒冷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海侵、海退等環境變化,一直持續著以採集、捕魚、狩獵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而且,從定居開始的初期就建立起精緻複雜的精神文化。建造了墓地,以及作為祭祀、儀式場所的丟棄場、填土、環狀列石等,在崇敬祖先與大自然的同時,代代相傳繼承了祈禱豐收與確認相互間牽絆關係等的習俗。
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是由包括村落、墓地、作為祭祀、儀式場所的環狀列石等,顯示出當時人們生活實際狀況的17個遺跡所構成。
→參閱「構成資產一覽」
定居的6個階段
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晚期6個階段,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將繩文時代劃分為顯示定居的開始、發展、成熟等過程的3個大階段,而且更進一步將各過程再各細分成2個小階段。
各構成資產根據遺跡構造的變遷與地理位置環境,被劃分成6個階段,作為具有連續性的資產,對繩文遺跡群整體顯著的普遍性價值作出貢獻。
與村落發展及精神文化相關的6個階段
繩文遺跡群突出的普遍價值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擴大會議上,將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 資產正式名稱「Jomon Prehistoric Sites in Northern Japan」(前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頁)
- 記載日期 2021年7月27日
【概要】
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由顯示了史前時代人們在農耕社會之前的生活狀況與複雜精神性的17個考古遺跡所構成。位於北海道南部及隔著津輕海峽的東北地區的這些系列財產,顯示出從公元前13000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在東北亞發展出的狩獵、捕魚、採集社會的定居生活方式的開始、發展、成熟過程。一系列的村落、墓地、祭祀場、環狀列石以及周堤墓群,分布在山地、丘陵、平地、低地、內灣、湖泊、水量豐富的河川等不同的地理環境。
位於日本北部的該地區,擁有以盛產各種堅果類為特徵的落葉闊葉樹林,以及由於在近海處暖流與寒流交匯形成的理想的捕魚條件等,並有豐饒的森林與水產資源。繩文人在長達1萬多年的期間,並未轉變成農耕社會,而是隨著適應氣候溫暖化、寒冷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海侵、海退等環境變化,一直持續著以狩獵、捕魚、採集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繩文人大約是在15000年前開始了定居生活。此事實首先是透過使用土器得到證明,之後再透過更具耐久性的居住地與祭祀場的形成,以及附近長年被連續使用的資源更進一步得到了證實。從定居生活最早期的階段開始,繩文人就已經發展出複雜的精神文化。他們透過建造墓地,以及據推測是作為祭祀、儀式場所的丟棄場、填土、環狀列石,以確認對世代之間、村落之間的牽絆關係。
突出的普遍價值的評估標準
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評估標準的(ⅲ)與(ⅴ)項。
【評估標準(ⅲ)】
以持續了1萬多年長期的狩獵、捕魚、採集為基礎的世界罕見的定居社會,以及有如發現的壓製腳形的黏土版、著名的遮光器土偶等考古遺物、墓地、丟棄場、填土、環狀列石等考古遺址所顯示的一般,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是傳達在此孕育出的精緻複雜精神文化極為罕見的物證。
(ⅲ)能為延續至今或業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評估標準(Ⅴ)】
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是從定居開始到隨後的發展與最終成熟為止,呈現出村落定居的原有狀態以及土地利用的顯著範例。繩文人沒有像農耕社會中所見的那種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改造,而是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同時,維持了持續性的狩獵、捕魚、採集的生活狀態。為了能夠確保穩定的食物來源,村落選擇在能夠捕獲到逆流而上的鮭魚的河川附近,或是容易收獲到半鹹水性貝類的海灘附近,還是山毛櫸及栗子的群生地等多種條件的地方而建。而且根據各自的地理條件,獲取食物的技術與工具類等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Ⅴ)是傳統人類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當它面臨不可逆變化的影響而變得脆弱。
呈現突出的普遍價值的4個特徵
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的價值,由下述的4個特徵構成。
a) 呈現靈活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活方式
繩文遺跡群是一個顯示出人類藉由持續性管理、利用森林與水產資源,才能夠維持在1萬多年期間,長期以採集、捕魚、狩獵等為主的定居生活的罕見例子。
b) 透過祭祀、儀式呈現出精緻複雜的精神性
繩文遺跡群中常見的墓葬、貝塚、填土、使用石頭建造為圓環狀的環狀列石、土偶等,明確地表現出人們對祖先與自然的敬仰、對豐收的祈禱等精神文化。
c) 村落的所在位置與維生方式有著多樣化的關係
繩文遺跡群為了能夠確保穩定的食物來源,村落均建造在山地、丘陵、內灣、湖沼的沿岸、河川附近等地,具體地呈現出人們順應環境變化而促成技術與工具的發展。
d) 呈現出村落形態的變遷
繩文遺跡群明確顯示出在持續了1萬多年的生活中,人們根據氣候變化、火山噴發等環境變化與社會形態,改變了村落的形態。
完整性
基於文化資產保護法對特別史蹟與史蹟的指定,各構成資產受到細心的保護、保全。而且在資產的周圍還設置了足夠的緩衝地帶。
管理資產的各自治體,分別制定了保存管理計劃,對資產進行著適切的維持、管理,並且為了保存、傳播其價值,還為此進行適當的環境整備。
真實性
各構成資產基本上均埋於地下,其形狀、圖案(設計)、材料、材質、用途、功能等各種要素均保持著各自的真實性。
此外,由於各管轄的自治體對其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因此以良好的狀態保持作為文化遺產的價值。
保存管理
北海道、青森縣、岩手縣及秋田縣各相關自治體,為了保全資產整體突出的普遍價值,制定了作為基本方針的綜合保存管理計劃。在此基礎上,並設置了繩文遺跡群世界遺產保存活用協議會等組織,在國家的指導與相關機構的合作下,對構成資產進行保存及管理工作。
此外,管轄各構成資產的自治體,也分別制定了保存管理計劃,致力於對資產的保存及管理工作。